攻略
近两年,城市和公众
对文化场景的需求越来越大
(资料图)
文化热潮带来了新期盼、新力量、新挑战
东莞,
正在呼唤什么?
01
文博热、展览热、剧场热背后
亟待满足的公共美育需求
走进博物馆,又或者说,博物馆走进大众,成为了最近这几年的一股“国潮”。
没有哪座博物馆或美术馆不期待重磅大展,没有哪座剧场不期待大咖和好戏。同样,好奇的人、爱打卡的人、“嗷嗷待哺”的追随者,以及一座多元包容的城市,都会期待好的展览和演出。
东莞市博物馆“国宝归来”特展(摄影:李宇鹏/影像莞)
根据东莞市博物馆预约系统后台显示,目前正在展出的“国宝归来——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”,预约开票时间瞬时进入小程序预约人数多达7000~10000人,人数远超可预约名额4-5倍。
看展、看剧的人越来越多,专业场馆的冷板凳,热起来了。
但,走进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剧院,然后呢?
东莞市文化馆(摄影:陈奕斌/影像莞)
对普通人而言,面对远道而来、身份尊贵的展品,或是名声响亮的剧目、表演团体,能够“一睹真容”或许已经满足了好奇心、探索欲的一大半。
在博物馆、艺术馆、剧场里,想要真正看得进去、坐得住,对更多人来说,仍然是有难度的事。
带着厚重历史的文物,抑或是承载现代思考的艺术品,都有太多的知识需要了解,它们能否走下神坛,靠观众自己,颇有压力。
博物馆里的定点讲解(图源:东莞市博物馆)
今年上半年,东莞市博物馆已经举办了三百余场公众教育及科普体验活动,活动预约一经放出,名额往往五分钟内就被抢完。此外,博物馆在“国宝归来”展览期间,每天设置了4场定点讲解,观众也可扫描二维码聆听自助语音导览。
在岭南美术馆里,你或许能遇见正在上“美术馆里的美术课”的学生,既有阮涌小学、道滘新城小学的小学生,也有东莞理工学院的大学生。截至目前,岭南美术馆今年的数十场公共教育活动同样吸引了过万人参与。
美术馆里的公共教育活动(图源:岭南美术馆)
东莞玉兰大剧院在舞蹈季活动期间,除了引进《孔雀》《只此青绿》《水月洛神》等优秀剧目,还组织策划了艺术沙龙、剧本围读会、主演见面会、汉服体验、剧组进校园等多场线下活动,报名参与情况踊跃,众多观众慕名前往打卡。
舞剧《孔雀》主演见面会(图源:东莞玉兰大剧院)
除了场馆本身提供的公共艺术服务,知识也在更多公共空间流动。
网络上,分享、解答展览演出观感的网友无数;线下,也有尝试让历史和艺术走进普通人的美育工作者。
东莞妈妈黄晓就是这样一位美育导赏员。艺术科班出身的她,在日本和美国留学一圈后,回到家乡开设书院,给身边带来了一股新的文博力量。
在东莞市博物馆、深圳南山博物馆、深圳天空美术馆……她一遍遍地给成人、孩子们讲述历史,和大家感受艺术。迄今为止,跟着黄晓走过展览的已有数千人。
黄晓在进行导赏(图源:那一座城)
让大家看懂展览,对文物、作品提起兴趣,或者仅仅是让观众在馆内逗留久一些,不只是专业场馆需要面对的课题,也是策展人、运营方、公众教育相关从业者持续努力的方向。
在东莞这座城里,观众对文博导赏、展演公众教育的需求,仍然亟待满足。
02
龙舟热、游会热背后
愈发生猛的传统民俗
英歌舞、烧火龙、徽州鱼灯……民俗热,正在为地方带来巨大的推力,在互联网和线下掀起一次次文化讨论。
端午节前后,全国目光再次聚焦民俗。百舸争流、水上“狂飙”的热闹场面,也让东莞的“龙舟热”进入更大的话题场。
从登上《新闻联播》《朝闻天下》《主播说联播》等多个央视栏目,到亮相河南卫视《2023端午奇妙游》晚会的开场秀《龙舟竞渡》,东莞龙舟在全国迅速“圈粉”。端午假期,中国移动梧桐大数据统计的龙舟赛热度指数中,佛山和东莞以9.9分并列全国第一。
芦村龙舟趁景(摄影:李淦斌/影像莞)
对本地人和慕名来访的“客人”而言,能够亲身参与民俗活动,意义无可替代。
这个夏天,除全市组织举办东莞龙舟锦标赛外,还有沙田、万江、道滘、洪梅、望牛墩、中堂、高埗、麻涌、石排、石龙、寮步等近20个镇街已经或即将举办龙舟斗标或趁景活动。
截至6月27日,在东莞已经举办的16项赛事中,共有160多条龙舟9900名运动员参加,吸引了线上线下共4557万人次关注。
东莞沙田,围观龙舟赛的市民(摄影:陈锦富/影像莞)
无论是日夜奋战在训练场的选手们,还是早早在河岸、屋顶、阳台、树上占据最佳观赏位置,或在茶楼里紧盯着直播屏幕的观众,这座城里的不少人,是一场龙舟赛也不想落下。
更早些时候,在茶山镇举办的茶园游会同样热闹。
2023茶园游会(摄影:李宇鹏/影像莞)
在东岳公园、南社明清古村落景区等不同会场,大巡游、粤剧专场汇演、茶山食品文化节、粤港澳非遗墟市、第三届东莞•中国彩塑艺术联展等近百项活动,吸引了百万人流、千万流量,带动茶山亿元消费。
幼儿园、中小学生组成的方阵,少儿龙狮队、少年武术队、少年戏曲队,港澳同胞方阵、本土企业方阵……
围观茶园游会的群众(图源:茶山融媒)
大到八十多岁的老人,小到三岁的孩子,50支队伍、1500多位群众积极参与大巡游演出,各项活动大受热捧,无数人聚集街头、村落。
无论生活在哪片土地上,人们都有机会被民俗热所吸引,甚或是急不可待地,敏锐捕捉着下一次热闹的文化盛宴。
石龙镇中山西社区的研学团(摄影:陈梓华/影像莞)
传统文化所凝结的记忆、独具感染力的沉浸体验、与”国潮”相呼应的自豪感和审美观,在当下都愈发生猛了起来。
东莞这座城,和这里更多的人,对传统民俗的热情只增不减。
03
Livehouse、音乐节呼声背后
新兴文化需求的潜力
什么样的文化场景,是符合东莞未来与人们期盼的?
最近一段时间,呼声最高的大概是Livehouse和音乐节。
当一座城市涌动着越来越多的青春血脉,这些年轻人们也要以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影响一座城。
据财新不完全统计,年初以来仅演出售票平台大麦网上架的国内各类演唱会(含小型现场演出)项目就多达183个,音乐节85个。阿里巴巴旗下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6月8日,今年全国演出票房(上演)28.54亿元,观演人次734.1万人,总场次5.2万场,平均票价388.8元。在这些票房收入中,86.2%来自音乐演出;而在音乐类中,演唱会、音乐节的票房占比分别为70.9%、25.3%。
市民在音乐演出现场(摄影:翟嘉欣/影像莞)
当下的Livehouse已不只是简单的演出场地,音乐节也不只是单纯的演出事件,它们是年轻人的聚集地,是新兴的场景体验,是个性化的文化表达,也是独特的商业业态。这一市场并非一二线城市独有,哪怕常住人口只有百来万的四线城市,也在努力闯入音乐现场的赛道。
专业的现场空间,正成为新的引流利器。观众们越来越要求自己和舞台的距离再近一点,参与感再强烈、再真切一些。
近期在东莞举办的一场音乐演出(图源:民盈·国贸城)
文化场景的参与者们,需要更多现场。
相似地,能够提供交互体验,实现文化共享,连通互联网潮流的潮牌店、买手店、文化集合店、街头快闪店,也在以其文化附加值成为新生代消费者和购物中心招商的“新宠”。
东莞出现新的街头文化场景(摄影:翟嘉欣/影像莞)
事实上,引爆潮牌狂欢的,恰恰少不了互联网、电视节目等不断向大众输送的潮流文化。明星同款、IP联名、设计师单品、国潮元素……新消费、新场景、新体验等现象接连出现,促使商业模式跟随文化潮流不断调整步伐。
潮牌进驻东莞(摄影:翟嘉欣/影像莞)
让现象级的文化热潮,能够在一座城市驻留、生长,已不仅仅是对文化从业者的考验,还是抛给每一个城市发展关心者的议题。
无论是文博热、民俗热,还是演出热、潮牌热,这些正在进行时的热度,都在招徕更多抵达现场、冲到前线的公众。
在一座承担着发展期盼的城市里,不想落伍的人们,越来越希望自己是正在进行的文化中的一份子,是文化热潮的参与者,不缺席每一次文化风向标。
同样,无数参与中的公众,也在赋予东莞在文化场景上的更多想象、更多灵感。
对文化场景的呼唤,能够带给一座城市怎样的未来?
文化热潮有其生命周期,但文化本身的生命力不容小觑。
如何创造可持续的文化体验,制造有“回头率”的文化现象,带来更多灵活包容、专业扎实的公众美育、民俗参与、潮流介入途径,给公众提供更多优秀的、能够身居现场的机会,值得讨论和期待。
右下角点赞在看
让阿莞看看多少人想要Livehouse
统筹:市委网信办
来源:东莞发布(部分资料及图片来源于南方日报、那一座城、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、东莞市博物馆、东莞玉兰大剧院、岭南美术馆、茶山融媒、“影像莞”全民传播计划等)
策划:林文乐、钟欣玲
撰稿:钟欣玲
原标题:《不只是Livehouse,东莞人想要的更多》
关键词:
攻略
装备
商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