攻略

观众席上的冰球“老男孩”

  • 来源:新华网
  • 时间:2023-08-10 08:47:26
原标题:观众席上的冰球“老男孩”

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冰上运动训练中心“十四冬”冰球比赛现场,每当有进球出现,观众席传来的呐喊欢呼声中,总夹着一连串清脆的快门声。49岁的宋洪亮是观众席上唯一举着长焦镜头的人。

决赛现场,北京队与内蒙古队在球门前激战时,宋洪亮紧盯取景框,随着一粒精彩破门,他嘴里一边喊着“好球”,一边手指快速调整相机按下快门。这些年,他已经拍了数万张冰球照片。“拍冰球讲究眼疾手快,打冰球更是如此,别看我已经快50岁了,我可是业余冰球场上的‘老男孩’!”宋洪亮笑着说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相比20年的摄影经验,宋洪亮34年的冰球运动经历更令人称道。

宋洪亮出生在“中国冷极”呼伦贝尔根河市,自幼接受过专业的速滑训练。1989年,为了考体校开始转行学习冰球,没想到这一打就是几十年。“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上学,但接触之后发现冰球更有意思,团队氛围很浓厚,慢慢就爱上了冰球。”宋洪亮说。

1994年,从呼伦贝尔体育运动学校冰球队毕业后,宋洪亮回到老家当了一名体育老师。“那时候根河没有一片正规的冰球场地,冬天只能在河上滑野冰,或者去体校蹭人家的冰场。”打冰球对装备和场地的要求很多,普通冰场由于没有围挡,球很容易打到场外。加上身边大部分人没有球杆、头盔、护具这些专业装备,宋洪亮就只能自己一个人在冰场上运运球,简单活动一下。

“那时的球杆和全套护具买的是二手的,花了三四百块钱。”虽然环境条件和装备都很简陋,但宋洪亮始终没有放下手里的球杆。

2010年,由于工作调动,宋洪亮又回到海拉尔区,与昔日体校同学相聚。三年后,他在他的母校呼伦贝尔市体校组织安装了冰球围挡,这里成为当时海拉尔区唯一一个有围挡的标准冰球场地。“从那以后,每年安装围挡、画场地分区都是我负责,我已经成了这方面的专家。”宋洪亮笑着说。学校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场地和休息室,他们主动负责浇冰、维护场地。

有了固定场地,他们平均一周约两三场球。冬季的呼伦贝尔寒风料峭,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在室外待一会儿就冻得浑身“不得劲”。“当时最怕下大雪,必须先把冰面的积雪扫干净再重新浇冰,才能上场打球。”严寒并没有影响当地人对冰球运动的喜爱。

自2006年呼伦贝尔牙克石市成立业余冰球队、满洲里市接连举办多次国际邀请赛开始,竞技运动的魅力不断显现,各地纷纷有了业余俱乐部、冰球协会,冰球运动的氛围越来越浓。宋洪亮所在的冰球俱乐部,经过几次更名改为哈萨尔冰球体育发展俱乐部。“哈萨尔”蒙语意为“猛兽”,是当地人十分喜爱的名字,有着对积极、神勇的期许。

在2014年全国男子俱乐部冰球锦标赛上,宋洪亮和队友们获得了B组第二名的好成绩。随着业余冰球比赛不断升温,冰球运动也渐渐“破圈”,进入中小学校园。

由海拉尔区回民小学二、三年级学生组成的海拉尔青少年冰球队在2015年初冬成立,随后海拉尔区铁路一中冰球队成立,宋洪亮和俱乐部的队友常常应学校老师的邀请陪孩子们一同练习。战术编排、身体对抗……凡是能够让孩子们提升冰球技能的事情,他们都十分乐意帮忙。

2017年12月,呼伦贝尔市冰球协会批准成立,成员涵盖呼伦贝尔市境内的各协会俱乐部会员,有130余人;青少年冰球运动员近200人。他们在各自地区积极开展、推广冰球运动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加入到这项运动中。

如今的“十四冬”场馆之一——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建成后,免费对市民开放,每年吸引进馆群众10万人次以上。“有了这个场馆,不仅冬天打球不遭罪了,夏天也可以继续训练。‘十四冬’比赛前的场地测试赛还是我们协会上场打的呢!”宋洪亮自豪地说。

今年,宋洪亮已经换上第五副冰刀、第三套全身护具,去年又自费买了专业的冰刀磨刀机。“打了三十年冰球,从来没想过放弃,现在打冰球的条件越来越好了,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球友加入我们,也希望能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。”宋洪亮说。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起点旅行网版权所有  

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

  

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